没破伤风针就打生理盐水,“财迷心窍”只是轻描淡写 | 新京报快评

Connor 比特币最新行情 2025-09-01 2 0

对于遍布城乡的基层诊所,监管部门必须变被动为主动,将监督关口前移。

没破伤风针就打生理盐水,“财迷心窍”只是轻描淡写 | 新京报快评

▲广西桂林一男子去诊所打破伤风针时,被医生用氯化钠替代。图/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

文| 南木

诊所竟用生理盐水冒充破伤风针。

据新京报报道,近日,广西桂林一男子因为脚被钉子扎伤,去诊所打破伤风针时,被医生用氯化钠替代。诊所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记者,因为诊所破伤风针用完了,财迷心窍就给他打了氯化钠,他已向李明道歉,目前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。

8月31日,桂林市临桂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称,已依法依规责令该诊所立即停止执业活动,后续将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。

医生注射的“氯化钠”,指的应为医疗场景中常用的0.9%氯化钠注射液(俗称生理盐水)。作为临床基础补液,少量注射生理盐水确实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。

但问题的核心在于,明明患者的诉求是打破伤风针,医生却打了并无功效的生理盐水,这种“以假充真”的行为,不仅违背了医疗服务的诚信原则,更可能因延误治疗,将患者置于严重的健康风险之中。

从医学角度看,破伤风感染致死率高,及时注射破伤风疫苗至关重要。破伤风杆菌是典型的“厌氧菌”,钉子、针头造成的穿刺伤会形成深而封闭的伤口环境,属于破伤风感染的高风险场景。

正因如此,患者主动咨询并要求打破伤风针,是对自身健康的理性保护,更是对医生专业判断能力的信任托付。

如果患者的病情不需要打破伤风针,医生可向患者详细说明医学依据,打消其顾虑;如果诊所确实没有破伤风针,医生也不妨请患者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注射。

然而,涉事医生既未如实沟通,也未提供替代方案,反而用“可打可不打”的模糊判断自我开脱,以欺骗手段收取诊疗费用,可谓职业伦理完全失守。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发现被调包的注射物,后来又不幸真的感染破伤风,由此产生严重后果如何弥补?

如今,随着有关部门介入,不仅诊所被责令停业,涉事医生也必然要为其所谓“财迷心窍”付出沉重代价。与此同时,这起个案的发生,也提醒有关部门落实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,加强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。

类似村镇的小诊所,往往医生也是经营者,有着强烈的营利动机。不同于成规模的医院,医护人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,医院内部也有专司监管的部门和人员,这类小诊所的执业规范往往依赖于医生的自我约束。

人们难免要提这样的问题,如果就是有个别诊所医生自我约束能力薄弱,如何避免“监管真空”?难道非要等到闹出人命之时,才能后知后觉地完善制度?
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预防机制的缺位不应总是以悲剧为代价来弥补。对于遍布城乡的基层诊所,监管部门必须变被动为主动,将监督关口前移。

一方面,可通过不定期飞行检查,排查药品库存管理漏洞,借助药品溯源系统确保疫苗、急救药品等关键物资的供应合规。

另一方面,应建立患者回访抽查机制,对注射类、高风险诊疗项目进行重点跟踪,及时发现异常诊疗行为。

同时,应加快建立全面覆盖的医务人员诚信档案。通过细化实施“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记分方案”,对诚信失范行为实施梯度化惩戒,从警告、暂停执业到依法吊销执业资格,让医护人员的失信成本远高于由其带来的收益。

医疗诚信,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,更是医疗行业的“生命线”。唯有让监管“长牙”、让监督手段“带电”,才能确保每一家诊所、每一位医生都能恪守职业底线,让“安慰针”这类荒唐事不再发生。

评论